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玉声贵清越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4-08-16 07:42:30

 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,少有如中华文明这么重视玉器,赋予玉以独特的文化内涵。《礼记》说: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因为玉象征君子之德,君子之所以为君子,正因其德行高尚,若是将比德之物去掉,君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。

  《管子》说:“夫玉之所贵者,九德出焉。”玉有九种美好的品德,“温润以泽,仁也;邻以理者,知也;坚而不蹙,义也;廉而不刿,行也;鲜而不垢,洁也;折而不挠,勇也;瑕适皆见,精也;茂华光泽,并通而不相陵,容也;叩之,其音清搏彻远,纯而不杀,辞也。”除了有玉有九德的说法外,还有玉有五德的说法。《说文解字》则说“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”,分别是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。不论是“九德”还是“五德”,玉因德而美。历史上有不少与美玉有关的故事,读来令人深思。

  春秋时代有一位叫子罕的贤者,子罕在宋国位列六卿,任职司城,即主管建筑营造等事务。子罕有“施而不德”的美德,即施舍他人却不标榜自己的德行。有一年,宋国发生饥荒,子罕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饥民,获得同意,子罕又拿出自家余粮,并且不要求借粮的人写借据,等于是将粮食赠给了饥民。

  子罕的美德还体现在“不贪为宝”。有人向子罕进献美玉,遭到子罕的拒绝。他对献玉人说:“你以美玉为宝,我以不贪为宝,我收下你的美玉后,我们各丧其宝,不如我们各留其宝。”献玉人担心因玉招祸,出于对子罕的信任,请求他的帮助。子罕请人对玉进行加工,提高其价值,将玉卖了后,让献玉人持钱回家。在这件事上,子罕始终保持了清白操守,护住了内心的廉洁之宝。

  在一场风云变幻、天下争霸的斗争中,美玉也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。鸿门宴上,范增再三举起他的玉玦暗示项羽,要以绝后患,项羽犹豫不决。等刘邦不辞而别后,项羽又收下了刘邦托人敬送的一双白璧,放在座位一旁,而范增面对刘邦托人相赠的一双玉斗,随即拔剑击碎,长叹一声,他已看清历史的走向:“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!”

  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”,沽名钓誉,却失去事业成功的大好时机,这是我们从鸿门宴故事中学到的教训。

  写出鸿门宴波澜起伏情节的司马迁,据说也有一段与美玉相关的故事。司马迁任太史令时,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,于是派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。

  司马迁认为,玉璧贵在无瑕,人也应该这样,若我收下这对玉璧,心灵上就会留下污点,并且还将受制于人,未来写史的时候难免不受到影响,从而影响史书的公正性。他修书一封表明自己的心志,连同玉璧一起送回。

  司马迁作为史官,深知秉笔直书、善恶必记的史官传统,而要传承这一传统,就得抵挡得住诱惑,他用自己的言行做到了这一点。班固在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中,称赞《史记》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,故谓之实录”。《史记》是一笔财富,司马迁退还玉璧,传承史官优良传统,这也是一笔宝贵财富。

  《诗经·卫风》有诗云:“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美玉的本质是石头,只有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,才能温润、清澈与华美,而每个人的修身养性,又何尝不是如此?(孙利娟)

>>><<<